近年来,全世界内的塑料污染问题愈演愈烈,让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一无形的威胁已经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峻挑战。为了加强沿海城市的海洋垃圾清理工作,浙江省生态环境厅联同八个部门,近日发布了《浙江省沿海城市海洋垃圾清理行动实施方案》。这一方案的实施,代表着浙江省在塑料污染治理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旨在加速建设一个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
当人们谈论海洋垃圾时,脑海中浮现的图像往往是浮动在水面上的各种塑料物品——如矿泉水瓶、塑料袋、泡面桶、快餐盒和渔网等。这些塑料制品对海洋ECO构成了严重威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21年发布的报告中指出,海洋垃圾中高达85%是塑料制品。更令人担忧的是,预计到2040年,每年将有2300万吨到3700万吨塑料垃圾流入海洋,届时,每条海岸线公斤的塑料垃圾。
目前,太平洋上规模庞大的塑料污染区域已达到300多万平方公里,有时甚至超过了印度的国土面积。所有生物,包括浮游生物、贝类、鸟类、海龟与海洋哺乳动物,都在塑料污染的威胁下苦不堪言,无辜承受着中毒、行为异常、饥饿和窒息的风险。同时,珊瑚、红树林及海草床因塑料污染而无法获取足够的氧气和光线,从而面临灭绝的危险。
近年来,实际案例更是让这一问题触动人心。2018年,三只搁浅的小虎鲸死亡,其胃内发现了18个塑料袋。而在2023年,另一只侏儒抹香鲸在三亚搁浅,解剖结果为,其体内同样满是塑料垃圾,导致其无力进食,悲惨地失去了生命。
塑料污染不仅影响海洋ECO,甚至威胁到人类的健康。科学研究显示,塑料微粒可能会引起荷尔蒙变化、发育障碍、生殖异常及癌症等重病。同时,在气候变化方面,塑料的整个生命周期也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负担。统计资料表明,在2015年,塑料的生产和燃烧释放了17亿吨的二氧化碳,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值将增至约65亿吨,占全球碳预算的15%。
面对如此巨大的挑战,有些人不禁发问:既然塑料污染危害如此严重,为啥不立即禁止塑料生产呢?实际上,塑料作为一种伟大的材料,在工业文明史上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塑料本身,而在于对塑料的不当使用及管理。2022年,联合国环境大会上,175个国家达成了共同制定一个全球塑料治理的协议的意向,希望在2024年底之前形成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限塑令”。
然而,在实践中,达成这一协议并非易事。每个国家在塑料产业中的地位、政策与经济考虑不同,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各自的立场和冲突。例如,作为主要塑料生产国的沙特阿拉伯对限制塑料生产的提案持谨慎态度。而部分欧洲国家担心新措施会导致塑料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上升,因而对此劝忏悔。诸如此类的复杂问题,都让全球塑料协议的达成变得困难重重。
尽管全球油脂会议未能达成共识,但许多国家在推动塑料减量方面已经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中国作为全球塑料生产和消费大国,早在2009年便开始积极推动非必要一次性塑料产品的管控措施,目标是在2025年前逐步淘汰所有一次性和不可生物降解塑料。
同时,中国在塑料垃圾的回收利用方面也颇具成效,2023年回收率达31%,而全球仅为14%。为提高废旧塑料的回收效率与利用价值,我国有关部门还推出了新的行业标准,推动塑料制品的易回收设计,以实现资源的高效管理。在本次海洋垃圾清理行动方案中,浙江省特别强调了“鼓励海洋垃圾再生资源的回收”和推进海洋塑料废弃物高值化利用。
在日常生活中,国民对垃圾分类的意识慢慢地提高,慢慢的变多消费者开始选择环保餐具,而快递行业的“瘦身胶带”封装比例也一直上升,推动了绿色消费的理念。这些改变,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对塑料污染问题的重视,逐步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到这场伟大的行动中来,携手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
未来,如同这项浙江省的实施方案一般,各地人民正在积极行动,期待全球塑料污染问题能获得有效的遏制与改善,共同为海洋生态的清澈与和谐不懈努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